久久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免费观看视频_四虎免费入口_国产综合精品久久_国产精品自在拍首页视频8_91国产高清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資料下載 > 城鎮供熱管網設計規范

城鎮供熱管網設計規范

  • 發布日期:2017/9/25      瀏覽次數:2045
  • 提 供 商: 上海申弘閥門有限公司 資料大小: JPG
    圖片類型: JPG 下載次數: 110
    資料類型: JPG 瀏覽次數: 2045
    相關產品:
    詳細介紹: 文件下載    圖片下載    

    城鎮供熱管網設計規范 城鎮供熱管網閥門設計規范 中小城鎮供熱管網設計規范 供熱管網

    1 之前介紹組合式減壓閥在國華惠州熱電應用,現在介紹城鎮供熱管網設計規范總 則
    1.0.1 為節約能源,保護環境,促進生產,改善人民生活,發展我國城鎮集中供熱事業,提高集中供熱工程設計水平,做到技術、經濟合理、安全適用,制定本規范。
    1.0.2 本規范適用于供熱熱水介質設計壓力小于或等于2.5MPa,設計溫度小于或等于200℃;供熱蒸汽介質設計壓力小于或等于1.6MPa,設計溫度小于或等于350℃的下列城鎮供熱管網的設計:
    1 以熱電廠或鍋爐房為熱源,自熱源至建筑物熱力入口的供熱管網;
    2 供熱管網新建、擴建或改建的管線、中繼泵站和熱力站等工藝系統。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0.3 城鎮供熱管網設計應符合城鎮規劃要求,并宜注意美觀。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0.4 在地震、濕陷性黃土、膨脹土等地區進行城鎮供熱管網設計時,除應符合本規范外,尚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室外給水排水和燃氣熱力工程抗震設計規范》GB 50032、《濕陷性黃土地區建筑規范》GB 50025、《膨脹土地區建筑技術規范》GBJ 112的規定。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0.5 城鎮供熱管網的設計除應符合本規范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相關標準的規定。


    2術語和符號

    2.1 術 語

    2 術語和符號

    2.1 術 語
    2.1.1 輸送干線 transmission mains
    自熱源至主要負荷區且長度超過2km無分支管的干線。
    2.1.2 輸配干線 distribution pipelines
    有分支管接出的干線。
    2.1.3 動態水力分析 dynamical hydraulic analysis
    運用水力瞬變原理,分析由于供熱管網運行狀態突變引起的瞬態壓力變化。
    2.1.4 多熱源供熱系統 heating system with multi-heat sources
    具有多個熱源的供熱系統。多熱源供熱系統有三種運行方式,即:多熱源分別運行、多熱源解列運行、多熱源聯網運行。
    2.1.5 多熱源分別運行 independently operation of multi-heat sources
    在采暖期或供冷期用閥門將供熱系統分隔成多個單熱源供熱系統,由各個熱源分別供熱的運行方式。
    2.1.6 多熱源解列運行 separay operation of multi-heat sources
    采暖期或供冷期基本熱源首先投入運行,隨氣溫變化基本熱源滿負荷后,分隔出部分管網劃歸尖峰熱源供熱,并隨氣溫變化,逐步擴大或縮小分隔出的管網范圍,使基本熱源在運行期間接近滿負荷的運行方式。
    2.1.7 多熱源聯網運行 pooled operation of multi-heat sources
    采暖期或供冷期基本熱源首先投入運行,隨氣溫變化基本熱源滿負荷后,尖峰熱源投入與基本熱源共同在供熱管網中供熱的運行方式。基本熱源在運行期間保持滿負荷,尖峰熱源承擔隨氣溫變化而增減的負荷。
    2.1.8 低供熱量保證率 minimum heating rate
    保證事故工況下用戶采暖設備不凍壞的低供熱量與設計供熱量的比率。
    2.1.9 熱力網 district heating network
    以熱電廠或區域鍋爐房為熱源,自熱源經市政道路至熱力站的供熱管網。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2.1.10 街區熱水供熱管網 block hot-water heating network
    自熱力站或用戶鍋爐房、熱泵機房、直燃機房等小型熱源至建筑物熱力入口,設計壓力小于或等于1.6MPa,設計溫度小于或等于95℃,與熱用戶室內系統連接的室外熱水供熱管網。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2.1.11 無補償敷設 installation no compensator
    直管段不采取人為的熱補償措施的直埋敷設方式。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2.2 符 號

    2.2 符 號
    A——建筑面積;
    B——燃料耗量;
    b——單位產品耗標煤量;
    c——水的比熱容;
    D——生產平均耗汽量;
    G——供熱介質流量;
    h——焓;
    N——采暖期天數;
    Q——熱(冷)負荷;
    Qa——全年耗熱量;
    q——熱(冷)指標;
    T——小時數;
    t1——供熱管網供水溫度;
    t2——供熱管網回水溫度;
    ta——采暖期室外平均溫度;
    ti——室內計算溫度;
    to——室外計算溫度;
    tw——生活熱水設計溫度;
    tw0——冷水計算溫度;
    W——產品年產量;
    η——效率;
    θ1——用戶采暖系統設計供水溫度;
    ψ——回水率。


    3耗熱量

    3.1 熱負荷

    3 耗熱量

    3.1 熱負荷
    3.1.1 熱力網支線及用戶熱力站設計時,采暖、通風、空調及生活熱水熱負荷,宜采用經核實的建筑物設計熱負荷。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3.1.2 當無建筑物設計熱負荷資料時,民用建筑的采暖、通風、空調及生活熱水熱負荷,可按下列公式計算:
    1 采暖熱負荷
    image001.jpg
    image002.jpg
    image003.jpg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3.1.3 工業熱負荷應包括生產工藝熱負荷、生活熱負荷和工業建筑的采暖、通風、空調熱負荷。生產工藝熱負荷的大、小、平均熱負荷和凝結水回收率應采用生產工藝系統的實際數據,并應收集生產工藝系統不同季節的典型日(周)負荷曲線圖。對各熱用戶提供的熱負荷資料進行整理匯總時,應按下列公式對由各熱用戶提供的熱負荷數據分別進行平均熱負荷的驗算:
    1 按年燃料耗量驗算
    1)全年采暖、通風、空調及生活燃料耗量
    image004.jpg
    image005.jpg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3.1.4 當無工業建筑采暖、通風、空調、生活及生產工藝熱負荷的設計資料時,對現有企業,應采用生產建筑和生產工藝的實際耗熱數據,并考慮今后可能的變化;對規劃建設的工業企業,可按不同行業項目估算指標中典型生產規模進行估算,也可按同類型、同地區企業的設計資料或實際耗熱定額計算。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3.1.5 熱力網大生產工藝熱負荷應取經核實后的各熱用戶大熱負荷之和乘以同時使用系數。同時使用系數可按0.6~0.9取值。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3.1.6 計算熱力網設計熱負荷時,生活熱水設計熱負荷應按下列規定取用:
    1 對熱力網干線應采用生活熱水平均熱負荷;
    2 對熱力網支線,當用戶有足夠容積的儲水箱時,應采用生活熱水平均熱負荷;當用戶無足夠容積的儲水箱時,應采用生活熱水大熱負荷,大熱負荷疊加時應考慮同時使用系數。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3.1.7 以熱電廠為熱源的城鎮供熱管網,應發展非采暖期熱負荷,包括制冷熱負荷和季節性生產熱負荷。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3.2 年耗熱量

    3.2 年耗熱量
    3.2.1 民用建筑的全年耗熱量應按下列公式計算;
    1 采暖全年耗熱量
    image006.jpg
    image007.jpg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3.2.2 生產工藝熱負荷的全年耗熱量應根據年負荷曲線圖計算。工業建筑的采暖、通風、空調及生活熱水的全年耗熱量可按本規范第3.2.1條的規定計算。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3.2.3 蒸汽供熱系統的用戶熱負荷與熱源供熱量平衡計算時,應計入管網熱損失后再進行焓值折算。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3.2.4 當熱力網由多個熱源供熱,對各熱源的負荷分配進行技術經濟分析時,應繪制熱負荷延續時間圖。各個熱源的年供熱量可由熱負荷延續時間圖確定。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4供熱介質

    4.1 供熱介質選擇

    4 供熱介質

    4.1 供熱介質選擇
    4.1.1 承擔民用建筑物采暖、通風、空調及生活熱水熱負荷的城鎮供熱管網應采用水作供熱介質。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4.1.2 同時承擔生產工藝熱負荷和采暖、通風、空調、生活熱水熱負荷的城鎮供熱管網,供熱介質應按下列原則確定:
    1 當生產工藝熱負荷為主要負荷,且必須采用蒸汽供熱時,應采用蒸汽作供熱介質;
    2 當以水為供熱介質能夠滿足生產工藝需要(包括在用戶處轉換為蒸汽),且技術經濟合理時,應采用水作供熱介質;
    3 當采暖、通風、空調熱負荷為主要負荷,生產工藝又必須采用蒸汽供熱,經技術經濟比較認為合理時,可采用水和蒸汽兩種供熱介質。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4.2 供熱介質參數

    4.2 供熱介質參數
    4.2.1 熱水供熱管網設計供、回水溫度,應結合具體工程條件,考慮熱源、供熱管線、熱用戶系統等方面的因素,進行技術經濟比較確定。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4.2.2 當不具備條件進行供、回水溫度的技術經濟比較時,熱水熱力網供、回水溫度可按下列原則確定:
    1 以熱電廠或大型區域鍋爐房為熱源時,設計供水溫度可取110℃~150℃,回水溫度不應高于70℃。熱電廠采用一級加熱時,供水溫度取較小值;采用二級加熱(包括串聯尖峰鍋爐)時,供水溫度取較大值。
    2 以小型區域鍋爐房為熱源時,設計供回水溫度可采用戶內采暖系統的設計溫度。
    3 多熱源聯網運行的供熱系統中,各熱源的設計供回水溫度應一致。當區域鍋爐房與熱電廠聯網運行時,應采用以熱電廠為熱源的供熱系統的、回水溫度。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4.3 水質標準

    4.3 水質標準
    4.3.1 以熱電廠和區域鍋爐房為熱源的熱水熱力網,補給水水質應符合表4.3.1的規定。
    image008.jpg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4.3.2 開式熱水熱力網補給水水質除應符合本規范第4.3.1條的規定外,還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的規定。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4.3.3 對蒸汽熱力網,由用戶熱力站返回熱源的凝結水水質應符合表4.3.3的規定。
    image009.jpg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4.3.4 蒸汽管網的凝結水排放時,水質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質標準》CJ 3082。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4.3.5 當供熱系統有不銹鋼設備時,供熱介質中氯離子含量不宜高于25mg/L,否則應對不銹鋼設備采取防腐措施。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5供熱管網形式

    5 供熱管網形式
    5.0.1 熱水供熱管網宜采用閉式雙管制。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5.0.2 以熱電廠為熱源的熱水熱力網,同時有生產工藝、采暖、通風、空調、生活熱水多種熱負荷,在生產工藝熱負荷與采暖熱負荷所需供熱介質參數相差較大,或季節性熱負荷占總熱負荷比例較大,且技術經濟合理時,可采用閉式多管制。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5.0.3 當熱水熱力網滿足下列條件,且技術經濟合理時,可采用開式熱力網:
    1 具有水處理費用較低的豐富的補給水資源;
    2 具有與生活熱水熱負荷相適應的廉價低位能熱源。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5.0.4 開式熱水熱力網在生活熱水熱負荷足夠大且技術經濟合理時,可不設回水管。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5.0.5 蒸汽供熱管網的蒸汽管道,宜采用單管制。當符合下列情況時,可采用雙管或多管制:
    1 各用戶間所需蒸汽參數相差較大或季節性熱負荷占總熱負荷比例較大且技術經濟合理;
    2 熱負荷分期增長。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5.0.6 蒸汽供熱系統應采用間接換熱系統。當被加熱介質泄漏不會產生危害時,其凝結水應全部回收并設置凝結水管道。當蒸汽供熱系統的凝結水回收率較低時,是否設置凝結水管道,應根據用戶凝結水量、凝結水管網投資等因素進行技術經濟比較后確定。對不能回收的凝結水,應充分利用其熱能和水資源。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5.0.7 當凝結水回收時,用戶熱力站應設閉式凝結水箱并應將凝結水送回熱源。當熱力網凝結水管采用無內防腐的鋼管時,應采取措施保證凝結水管充滿水。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5.0.8 供熱建筑面積大于1000×104m2的供熱系統應采用多熱源供熱,且各熱源熱力干線應連通。在技術經濟合理時,熱力網干線宜連接成環狀管網。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5.0.9 供熱系統的主環線或多熱源供熱系統中熱源間的連通干線設計時,各種事故工況下的低供熱量保證率應符合表5.0.9的規定。并應考慮不同事故工況下的切換手段。
    image010.jpg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5.0.10 自熱源向同一方向引出的干線之間宜設連通管線。連通管線應結合分段閥門設置。連通管線可作為輸配干線使用。
    連通管線設計時,應使故障段切除后其余熱用戶的低供熱量保證率符合本規范表5.0.9的規定。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5.0.11 對供熱可靠性有特殊要求的用戶,有條件時應由兩個熱源供熱,或者設置自備熱源。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6供熱調節

    6 供熱調節
    6.0.1 熱水供熱系統應采用熱源處集中調節、熱力站及建筑引入口處的局部調節和用熱設備單獨調節三者相結合的聯合調節方式,并宜采用自動化調節。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6.0.2 對于只有單一采暖熱負荷且只有單一熱源(包括串聯尖峰鍋爐的熱源),或尖峰熱源與基本熱源分別運行、解列運行的熱水供熱系統,在熱源處應根據室外溫度的變化進行集中質調節或集中“質—量”調節。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6.0.3 對于只有單一采暖熱負荷,且尖峰熱源與基本熱源聯網運行的熱水供熱系統,在基本熱源未滿負荷階段應采用集中質調節或“質—量”調節;在基本熱源滿負荷以后與尖峰熱源聯網運行階段,所有熱源應采用量調節或“質—量”調節。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6.0.4 當熱水供熱系統有采暖、通風、空調、生活熱水等多種熱負荷時,應按采暖熱負荷采用本規范第6.0.2條和第6.0.3條的規定在熱源處進行集中調節,并保證運行水溫能滿足不同熱負荷的需要,同時應根據各種熱負荷的用熱要求在用戶處進行輔助的局部調節。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6.0.5 對于有生活熱水熱負荷的熱水供熱系統,當按采暖熱負荷進行集中調節時,除另有規定生活熱水溫度可低于60℃外,應符合下列規定:
    1 閉式供熱系統的供水溫度不得低于70℃;
    2 開式供熱系統的供水溫度不得低于60℃。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6.0.6 對于有生產工藝熱負荷的供熱系統,應采用局部調節。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6.0.7 多熱源聯網運行的熱水供熱系統,各熱源應采用統一的集中調節方式,并應執行統一的溫度調節曲線。調節方式的確定應以基本熱源為準。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6.0.8 對于非采暖期有生活熱水負荷、空調制冷負荷的熱水供熱系統,在非采暖期應恒定供水溫度運行,并應在熱力站進行局部調節。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7水力計算

    7.1 設計流量

    7 水力計算

    7.1 設計流量
    7.1.1 采暖、通風、空調熱負荷熱水供熱管網設計流量及生活熱水熱負荷閉式熱水熱力網設計流量,應按下式計算:
    01.jpg
    02.jpg
    7.1.3 當熱水供熱管網有夏季制冷熱負荷時,應分別計算采暖期和供冷期供熱管網流量,并取較大值作為供熱管網設計流量。
    7.1.4 當計算采暖期熱水熱力網設計流量時,各種熱負荷的熱力網設計流量應按下列規定計算:
    1 當熱力網采用集中質調節時,承擔采暖、通風、空調熱負荷的熱力網供熱介質溫度應取相應的冬季室外計算溫度下的熱力網供、回水溫度;承擔生活熱水熱負荷的熱力網供熱介質溫度應取采暖期開始(結束)時的熱力網供水溫度。
    2 當熱力網采用集中量調節時,承擔采暖、通風、空調熱負荷的熱力網供熱介質溫度應取相應的冬季室外計算溫度下的熱力網供、回水溫度;承擔生活熱水熱負荷的熱力網供熱介質溫度應取采暖室外計算溫度下的熱力網供水溫度。
    3 當熱力網采用集中“質—量”調節時,應采用各種熱負荷在不同室外溫度下的熱力網流量曲線疊加得出的大流量值作為設計流量。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7.1.5 計算承擔生活熱水熱負荷熱水熱力網設計流量時,當生活熱水換熱器與其他系統換熱器并聯或兩級混合連接時,僅應計算并聯換熱器的熱力網流量;當生活熱水換熱器與其他系統換熱器兩級串聯連接時,熱力網設計流量取值應與兩級混合連接時相同。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7.1.6 計算熱水熱力網干線設計流量時,生活熱水設計熱負荷應取生活熱水平均熱負荷;計算熱水熱力網支線設計流量時,生活熱水設計熱負荷應根據生活熱水用戶有無儲水箱按本規范第3.1.6條規定取生活熱水平均熱負荷或生活熱水大熱負荷。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7.1.7 蒸汽熱力網的設計流量,應按各用戶的大蒸汽流量之和乘以同時使用系數確定。當供熱介質為飽和蒸汽時,設計流量應考慮補償管道熱損失產生的凝結水的蒸汽量。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7.1.8 凝結水管道的設計流量應按蒸汽管道的設計流量乘以用戶的凝結水回收率確定。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7.2 水力計算

    7.2 水力計算
    7.2.1 水力計算應包括下列內容:
    1 確定供熱系統的管徑及熱源循環水泵、中繼泵的流量和揚程;
    2 分析供熱系統正常運行的壓力工況,確保熱用戶有足夠的資用壓頭且系統不超壓、不汽化、不倒空;
    3 進行事故工況分析;
    4 必要時進行動態水力分析。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7.2.2 水力計算應滿足連續性方程和壓力降方程。環網水力計算應保證所有環線壓力降的代數和為零。
    7.2.3 當熱水供熱系統多熱源聯網運行時,應按熱源投產順序對每個熱源滿負荷運行的工況進行水力計算并繪制水壓圖。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7.2.4 熱水熱力網應進行各種事故工況的水力計算,當供熱量保證率不滿足本規范第5.0.9條的規定時,應加大不利段干線的直徑。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7.2.5 對于常年運行的熱水供熱管網應進行非采暖期水力工況分析。當有夏季制冷負荷時,還應分別進行供冷期和過渡期水力工況分析。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7.2.6 蒸汽管網水力計算時,應按設計流量進行設計計算,再按小流量進行校核計算,保證在任何可能的工況下滿足不利用戶的壓力和溫度要求。
    7.2.7 蒸汽供熱管網應根據管線起點壓力和用戶需要壓力確定的允許壓力降選擇管道直徑。
    7.2.8 具有下列情況之一的供熱系統除進行靜態水力分析外,還宜進行動態水力分析:
    1 具有長距離輸送干線;
    2 供熱范圍內地形高差大;
    3 系統工作壓力高;
    4 系統工作溫度高;
    5 系統可靠性要求高。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7.2.9 動態水力分析應對循環泵或中繼泵跳閘、輸送干線主閥門非正常關閉、熱源換熱器停止加熱等非正常操作發生時的壓力瞬變進行分析。
    7.2.10 動態水力分析后,應根據分析結果采取下列相應的主要安全保護措施:
    1 設置氮氣定壓罐;
    2 設置靜壓分區閥;
    3 設置緊急泄水閥;
    4 延長主閥關閉時間;
    5 循環泵、中繼泵與輸送干線的分段閥連鎖控制;
    6 提高管道和設備的承壓等級;
    7 適當提高定壓或靜壓水平;
    8 增加事故補水能力。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7.3 水力計算參數

    7.3 水力計算參數
    7.3.1 供熱管道內壁當量粗糙度應按表7.3.1選取。
    image012.jpg
    對現有供熱管道進行水力計算,當管道內壁存在腐蝕現象時,宜采取經過測定的當量粗糙度值。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7.3.2 確定熱水熱力網主干線管徑時,宜采用經濟比摩阻。經濟比摩阻數值宜根據工程具體條件計算確定,主干線比摩阻可采用30Pa/m~70Pa/m。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7.3.3 熱水熱力網支干線、支線應按允許壓力降確定管徑,但供熱介質流速不應大于3.5m/s。支干線比摩阻不應大于300Pa/m,連接一個熱力站的支線比摩阻可大于300Pa/m。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7.3.4 蒸汽供熱管道供熱介質的大允許設計流速應符合表7.3.4的規定。
    image013.jpg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7.3.5 以熱電廠為熱源的蒸汽熱力網,管網起點壓力應采用供熱系統技術經濟計算確定的汽輪機抽(排)汽壓力。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7.3.6 以區域鍋爐房為熱源的蒸汽熱力網,在技術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熱力網主干線起點壓力宜采用較高值。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7.3.7 蒸汽熱力網凝結水管道設計比摩阻可取100Pa/m。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7.3.8 熱力網管道局部阻力與沿程阻力的比值,可按表7.3.8取值。
    image014.jpg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7.4 壓力工況

    7.4 壓力工況
    7.4.1 熱水熱力網供水管道任何一點的壓力不應低于供熱介質的汽化壓力,并應留有30kPa~50kPa的富裕壓力。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7.4.2 熱水熱力網的回水壓力應符合下列規定:
    1 不應超過直接連接用戶系統的允許壓力;
    2 任何一點的壓力不應低于50kPa。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7.4.3 熱水熱力網循環水泵停止運行時,應保持必要的靜態壓力,靜態壓力應符合下列規定:
    1 不應使熱力網任何一點的水汽化,并應有30kPa~50kPa的富裕壓力;
    2 與熱力網直接連接的用戶系統應充滿水;
    3 不應超過系統中任何一點的允許壓力。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7.4.4 開式熱水熱力網非采暖期運行時,回水壓力不應低于直接配水用戶熱水供應系統靜水壓力再加上50kPa。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7.4.5 熱水熱力網不利點的資用壓頭,應滿足該點用戶系統所需作用壓頭的要求。
    7.4.6 熱水熱力網的定壓方式,應根據技術經濟比較確定。定壓點應設在便于管理并有利于管網壓力穩定的位置,宜設在熱源處。當供熱系統多熱源聯網運行時,全系統應僅有一個定壓點起作用,但可多點補水。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7.4.7 熱水熱力網設計時,應在水力計算的基礎上繪制各種主要運行方案的主干線水壓圖。對于地形復雜的地區,還應繪制必要的支干線水壓圖。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7.4.8 對于多熱源的熱水熱力網,應按熱源投產順序繪制每個熱源滿負荷運行時的主干線水壓圖及事故工況水壓圖。
    7,4.9 中繼泵站的位置及參數應根據熱力網的水壓圖確定。
    7.4.10 蒸汽熱力網,宜按設計凝結水量繪制凝結水管網的水壓圖。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7.4.11 供熱管網的設計壓力,不應低于下列各項之和:
    1 各種運行工況的高工作壓力;
    2 地形高差形成的靜水壓力;
    3 事故工況分析和動態水力分析要求的安全裕量。
    7.5 水泵選擇

    7.5 水泵選擇
    7.5.1 供熱管網循環水泵的選擇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循環水泵的總流量不應小于管網總設計流量,當熱水鍋爐出口至循環水泵的吸入口裝有旁通管時,應計入流經旁通管的流量;
    2 循環水泵的揚程不應小于設計流量條件下熱源、供熱管線、不利用戶環路壓力損失之和;
    3 循環水泵應具有工作點附近較平緩的“流量—揚程”特性曲線,并聯運行水泵的特性曲線宜相同;
    4 循環水泵的承壓、耐溫能力應與供熱管網設計參數相適應;
    5 應減少并聯循環水泵的臺數;設置3臺或3臺以下循環水泵并聯運行時,應設備用泵;當4臺或4臺以上泵并聯運行時,可不設備用泵;
    6 多熱源聯網運行或采用集中“質—量”調節的單熱源供熱系統,熱源的循環水泵應采用調速泵。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7.5.2 熱力網循環水泵可采用兩級串聯設置,*級水泵應安裝在熱網加熱器前,第二級水泵應安裝在熱網加熱器后。水泵揚程的確定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級水泵的出口壓力應保證在各種運行工況下不超過熱網加熱器的承壓能力;
    2 當補水定壓點設置于兩級水泵中間時,*級水泵出口壓力應為供熱系統的靜壓力值;
    3 第二級水泵的揚程不應小于按本規范第7.5.1條第2款計算值扣除*級泵的揚程值。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7.5.3 熱水熱力網補水裝置的選擇應符合下列規定:
    1 閉式熱力網補水裝置的流量,不應小于供熱系統循環流量的2%;事故補水量不應小于供熱系統循環流量的4%;
    2 開式熱力網補水泵的流量,不應小于生活熱水大設計流量和供熱系統泄漏量之和;
    3 補水裝置的壓力不應小于補水點管道壓力加30kPa~50kPa,當補水裝置同時用于維持管網靜態壓力時,其壓力應滿足靜態壓力的要求;
    4 閉式熱力網補水泵不應少于2臺,可不設備用泵:
    5 開式熱力網補水泵不宜少于3臺,其中1臺備用;
    6 當動態水力分析考慮熱源停止加熱的事故時,事故補水能力不應小于供熱系統大循環流量條件下,被加熱水自設計供水溫度降至設計回水溫度的體積收縮量及供熱系統正常泄漏量之和;
    7 事故補水時,軟化除氧水量不足,可補充工業水。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7.5.4 熱力網循環泵與中繼泵吸入側的壓力,不應低于吸入口可能達到的高水溫下的飽和蒸汽壓力加50kPa。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管網布置與敷設

    8.1 管網布置

    8 管網布置與敷設

    8.1 管網布置
    8.1.1 城鎮供熱管網的布置應在城鎮規劃的指導下,根據熱負荷分布、熱源位置、其他管線及構筑物、園林綠地、水文、地質條件等因素,經技術經濟比較確定。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1.2 城鎮供熱管網管道的位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城鎮道路上的供熱管道應平行于道路中心線,并宜敷設在車行道以外,同一條管道應只沿街道的一側敷設;
    2 穿過廠區的供熱管道應敷設在易于檢修和維護的位置;
    3 通過非建筑區的供熱管道應沿公路敷設;
    4 供熱管網選線時宜避開土質松軟地區、地震斷裂帶、滑坡危險地帶以及高地下水位區等不利地段。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1.3 管徑小于或等于300mm的供熱管道,可穿越建筑物的地下室或用開槽施工法自建筑物下專門敷設的通行管溝內穿過。用暗挖法施工穿過建筑物時可不受管徑限制。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1.4 熱力網管道可與自來水管道、電壓10kV以下的電力電纜、通信線路、壓縮空氣管道、壓力排水管道和重油管道一起敷設在綜合管溝內。在綜合管溝內,熱力網管道應高于自來水管道和重油管道,并且自來水管道應做絕熱層和防水層。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1.5 地上敷設的供熱管道可與其他管道敷設在同一管架上,但應便于檢修,且不得架設在腐蝕性介質管道的下方。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2 管道敷設

    8.2 管道敷設
    8.2.1 城鎮街道上和居住區內的供熱管道宜采用地下敷設。當地下敷設困難時,可采用地上敷設,但設計時應注意美觀。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2.2 工廠區的供熱管道,宜采用地上敷設。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2.3 熱水供熱管道地下敷設時,宜采用直埋敷設。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2.4 熱水或蒸汽管道采用管溝敷設時,宜采用不通行管溝敷設,穿越不允許開挖檢修的地段時,應采用通行管溝敷設。當采用通行管溝困難時,可采用半通行管溝敷設。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2.5 當蒸汽管道采用直埋敷設時,應采用保溫性能良好、防水性能可靠、保護管耐腐蝕的預制保溫管直埋敷設,其設計壽命不應低于25年。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2.6 直埋敷設熱水管道應采用鋼管、保溫層、保護外殼結合成一體的預制保溫管道,其性能應符合本規范第11章的有關規定。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2.7 管溝敷設相關尺寸應符合表8.2.7的規定。
    image015.jpg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2.8 工作人員經常進入的通行管溝應有照明設備和良好的通風。人員在管溝內工作時,管溝內空氣溫度不得超過40℃。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2.9 通行管溝應設事故人孔。設有蒸汽管道的通行管溝,事故人孔間距不應大于100m;熱水管道的通行管溝,事故人孔間距不應大于400m。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2.10 整體混凝土結構的通行管溝,每隔200m宜設一個安裝孔。安裝孔寬度不應小于0.6m且應大于管溝內大管道的外徑加0.1m,其長度應滿足6m長的管子進入管溝。當需要考慮設備進出時,安裝孔寬度還應滿足設備進出的需要。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2.11 熱力網管溝的外表面、直埋敷設熱水管道或地上敷設管道的保溫結構表面與建筑物、構筑物、道路、鐵路、電纜、架空電線和其他管線的小水平凈距、垂直凈距應符合表8.2.11-1和表8.2.11-2的規定。
    image016.jpg
    image017.jpg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2.12 地上敷設的供熱管道穿越行人過往頻繁地區時,管道保溫結構下表面距地面的凈距不應小于2.0m;在不影響交通的地區,應采用低支架,管道保溫結構下表面距地面的凈距不應小于0.3m。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2.13 供熱管道跨越水面、峽谷地段時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在橋梁主管部門同意的條件下,可在*性的公路橋上架設。
    2 供熱管道架空跨越通航河流時,航道的凈寬與凈高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內河通航標準》GB 50139的規定。
    3 供熱管道架空跨越不通航河流時,管道保溫結構表面與50年一遇的高水位的垂直凈距不應小于0.5m。跨越重要河流時,還應符合河道管理部門的有關規定。
    4 河底敷設供熱管道必須遠離淺灘、錨地,并應選擇在較深的穩定河段,埋設深度應按不妨礙河道整治和保證管道安全的原則確定。對于1~5級航道河流,管道(管溝)的覆土深度應在航道底設計標高2m以下;對于其他河流,管道(管溝)的覆土深度應在穩定河底1m以下。對于灌溉渠道,管道(管溝)的覆土深度應在渠底設計標高0.5m以下。
    5 管道河底直埋敷設或管溝敷設時,應進行抗浮計算。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2.14 供熱管道同河流、鐵路、公路等交叉時應垂直相交。特殊情況下,管道與鐵路或地下鐵路交叉角度不得小于60°;管道與河流或公路交叉角度不得小于45°。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2.15 地下敷設供熱管道與鐵路或不允許開挖的公路交叉,交叉段的一側留有足夠的抽管檢修地段時,可采用套管敷設。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2.16 供熱管道套管敷設時,套管內不應采用填充式保溫,管道保溫層與套管間應留有不小于50mm的空隙;套管內的管道及其他鋼部件應采取加強防腐措施。采用鋼套管時,套管內、外表面均應作防腐處理。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2.17 地下敷設供熱管道和管溝坡度不應小于0.002。進入建筑物的管道宜坡向干管。地上敷設的管道可不設坡度。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2.18 地下敷設供熱管線的覆土深度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管溝蓋板或檢查室蓋板覆土深度不應小于0.2m。
    2 直埋敷設管道的小覆土深度應考慮土壤和地面活荷載對管道強度的影響,且管道不得發生縱向失穩,應按現行行業標準《城鎮直埋供熱管道工程技術規程》CJJ/T 81的規定執行。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2.19 當給水、排水管道或電纜交叉穿入熱力網管溝時,必須加套管或采用厚度不小于100mm的混凝土防護層與管溝隔開,同時不得妨礙供熱管道的檢修和管溝的排水,套管伸出管溝外的長度不應小于1m。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2.20 熱力網管溝內不得穿過燃氣管道。
    8.2.21 當熱力網管溝與燃氣管道交叉的垂直凈距小于300mm時,必須采取可靠措施防止燃氣泄漏進管溝。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2.22 管溝敷設的熱力網管道進入建筑物或穿過構筑物時,管道穿墻處應封堵嚴密。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2.23 地上敷設的供熱管道同架空輸電線或電氣化鐵路交叉時,管道的金屬部分(包括交叉點兩側5m范圍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鋼筋)應接地。接地電阻不應大于10Ω。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3 管道材料及連接

    8.3 管道材料及連接
    8.3.1 城鎮供熱管網管道應采用無縫鋼管、電弧焊或高頻焊焊接鋼管。管道及鋼制管件的鋼材鋼號不應低于表8.3.1的規定。管道和鋼材的規格及質量應符合國家現行相關標準的規定。
    image018.jpg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3.2 凝結水管道宜采用具有防腐內襯、內防腐涂層的鋼管或非金屬管道。非金屬管道的承壓能力和耐溫性能應滿足設計要求。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3.3 熱力網管道的連接應采用焊接,管道與設備、閥門等連接宜采用焊接;當設備、閥門等需要拆卸時,應采用法蘭連接;公稱直徑小于或等于25mm的放氣閥,可采用螺紋連接,但連接放氣閥的管道應采用厚壁管。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3.4 室外采暖計算溫度低于-5℃地區露天敷設的不連續運行的凝結水管道放水閥門,室外采暖計算溫度低于-10℃地區露天敷設的熱水管道設備附件均不得采用灰鑄鐵制品;室外采暖計算溫度低于-30℃地區露天敷設的熱水管道,應采用鋼制閥門及附件;蒸汽管道在任何條件下均應采用鋼制閥門及附件。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3.5 彎頭的壁厚不應小于直管壁厚。焊接彎頭應采用雙面焊接。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3.6 鋼管焊制三通應對支管開孔進行補強;承受干管軸向荷載較大的直埋敷設管道,應對三通干管進行軸向補強,其技術要求應按現行行業標準《城鎮直埋供熱管道工程技術規程》CJJ/T 81的規定執行。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3.7 變徑管的制作應采用壓制或鋼板卷制,壁厚不應小于管道壁厚。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4 熱補償

    8.4 熱補償
    8.4.1 供熱管道的溫度變形應充分利用管道的轉角管段進行自然補償。直埋敷設熱水管道自然補償轉角管段應布置成60°~90°角,當角度很小時應按直線管段考慮,小角度數值應按現行行業標準《城鎮直埋供熱管道工程技術規程》CJJ/T 81的規定執行。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4.2 選用管道補償器時,應根據敷設條件采用維修工作量小、工作可靠和價格較低的補償器。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4.3 采用彎管補償器或波紋管補償器時,設計應考慮安裝時的冷緊。冷緊系數可取0.5。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4.4 采用套筒補償器時,應計算各種安裝溫度下的補償器安裝長度,并應保證在管道可能出現的高、低溫度下,補償器留有不小于20mm的補償余量。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4.5 采用波紋管軸向補償器時,管道上應安裝防止波紋管失穩的導向支座。采用其他形式補償器,補償管段過長時,亦應設導向支座。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4.6 采用球形補償器、鉸鏈型波紋管補償器,且補償管段較長時,宜采取減小管道摩擦力的措施。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4.7 當兩條管道垂直布置,且上面管道的托架固定在下面管道上時,應考慮兩管道在不利運行狀態下的不同熱位移,上面的管道支座不得自托架上滑落。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4.8 直埋敷設熱水管道宜采用無補償敷設方式,并應按現行行業標準《城鎮直埋供熱管道工程技術規程》CJJ/T 81的規定執行。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5 附件與設施

    8.5 附件與設施
    8.5.1 熱力網管道干線、支干線、支線的起點應安裝關斷閥門。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5.2 熱水熱力網干線應裝設分段閥門。輸送干線分段閥門的間距宜為2000m~3000m;輸配干線分段閥門的間距宜為1000m~1500m。蒸汽熱力網可不安裝分段閥門。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5.3 熱力網的關斷閥和分段閥均應采用雙向密封閥門。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5.4 熱水、凝結水管道的高點(包括分段閥門劃分的每個管段的高點)應安裝放氣裝置。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5.5 熱水、凝結水管道的低點(包括分段閥門劃分的每個管段的低點)應安裝放水裝置。熱水管道的放水裝置應滿足一個放水段的排放時間不超過表8.5.5的規定。
    image019.jpg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5.6 蒸汽管道的低點和垂直升高的管段前應設啟動疏水和經常疏水裝置。同一坡向的管段,順坡情況下每隔400m~500m,逆坡時每隔200m~300m應設啟動疏水和經常疏水裝置。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5.7 經常疏水裝置與管道連接處應設聚集凝結水的短管,短管直徑應為管道直徑的1/2~1/3。經常疏水管應連接在短管側面。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5.8 經常疏水裝置排出的凝結水,宜排入凝結水管道。當不能排入凝結水管時,應按本規范第4.3.4條的規定降溫后排放。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5.9 工作壓力大于或等于1.6MPa,且公稱直徑大于或等于500mm的管道上的閘閥應安裝旁通閥。旁通閥的直徑可按閥門直徑的1/10選用。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5.10 當供熱系統補水能力有限,需控制管道充水流量或蒸汽管道啟動暖管需控制汽量時,管道閥門應裝設口徑較小的旁通閥作為控制閥門。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5.11 當動態水力分析需延長輸送干線分段閥門關閉時間以降低壓力瞬變值時,宜采用主閥并聯旁通閥的方法解決。旁通閥直徑可取主閥直徑的1/4。主閥和旁通閥應連鎖控制,旁通閥必須在開啟狀態主閥方可進行關閉操作,主閥關閉后旁通閥才可關閉。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5.12 公稱直徑大于或等于500mm的閥門,宜采用電動驅動裝置。由監控系統遠程操作的閥門,其旁通閥亦應采用電動驅動裝置。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5.13 公稱直徑大于或等于500mm的熱水熱力網干管在低點、垂直升高管段前、分段閥門前宜設阻力小的*性除污裝置。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5.14 地下敷設管道安裝套筒補償器、波紋管補償器、閥門、放水和除污裝置等設備附件時,應設檢查室。檢查室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凈空高度不應小于1.8m;
    2 人行通道寬度不應小于0.6m;
    3 干管保溫結構表面與檢查室地面距離不應小于0.6m;
    4 檢查室的人孔直徑不應小于0.7m,人孔數量不應少于2個,并應對角布置,人孔應避開檢查室內的設備,當檢查室凈空面積小于4m2時,可只設1個人孔;
    5 檢查室內至少應設1個集水坑,并應置于人孔下方;
    6 檢查室地面應低于管溝內底不小于0.3m;
    7 檢查室內爬梯高度大于4m時應設護欄或在爬梯中間設平臺。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5.15 當檢查室內需更換的設備、附件不能從人孔進出時,應在檢查室頂板上設安裝孔。安裝孔的尺寸和位置應保證需更換設備的出入和便于安裝。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5.16 當檢查室內裝有電動閥門時,應采取措施保證安裝地點的空氣溫度、濕度滿足電氣裝置的技術要求。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8.5.17 當地下敷設管道只需安裝放氣閥門且埋深很小時,可不設檢查室,只在地面設檢查井口,放氣閥門的安裝位置應便于工作人員在地面進行操作;當埋深較大時,在保證安全的條件下,也可只設檢查人孔。
    8.5.18 中高支架敷設的管道,安裝閥門、放水、放氣、除污裝置的地方應設操作平臺。在跨越河流、峽谷等地段,必要時應沿架空管道設檢修便橋。
    8.5.19 中高支架操作平臺的尺寸應保證維修人員操作方便。檢修便橋寬度不應小于0.6m。平臺或便橋周圍應設防護欄桿。
    8.5.20 架空敷設管道上,露天安裝的電動閥門,其驅動裝置和電氣部分的防護等級應滿足露天安裝的環境條件,為防止無關人員操作應有防護措施。
    8.5.21 地上敷設管道與地下敷設管道連接處,地面不得積水,連接處的地下構筑物應高出地面0.3m以上,管道穿入構筑物的孔洞應采取防止雨水進入的措施。
    8.5.22 地下敷設管道固定支座的承力結構宜采用耐腐蝕材料,或采取可靠的防腐措施。
    8.5.23 管道活動支座應采用滑動支座或剛性吊架。當管道敷設于高支架、懸臂支架或通行管溝內時,宜采用滾動支座或使用減摩材料的滑動支座。
    當管道運行時有垂直位移且對鄰近支座的荷載影響較大時,應采用彈簧支座或彈簧吊架。
    9管道應力計算和作用力計算

    9 管道應力計算和作用力計算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9.0.1 上海申弘閥門有限公司主營閥門有:減壓閥(組合式減壓閥,可調式減壓閥,自力式減壓閥管道應力計算應采用應力分類法。管道由內壓、持續外載引起的一次應力驗算應采用彈性分析和極限分析;管道由熱脹冷縮及其他位移受約束產生的二次應力和管件上的峰值應力應采用滿足必要疲勞次數的許用應力范圍進行驗算。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9.0.2 進行管道應力計算時,供熱介質計算參數應按下列規定取用:
    1 蒸汽管道應取用鍋爐、汽輪機抽(排)汽口的大工作壓力和溫度作為管道計算壓力和工作循環高溫度;
    2 熱水供熱管網供、回水管道的計算壓力均應取用循環水泵高出口壓力加上循環水泵與管道低點地形高差產生的靜水壓力,工作循環高溫度應取用供熱管網設計供水溫度;
    3 凝結水管道計算壓力應取用戶凝結水泵高出水壓力加上地形高差產生的靜水壓力,工作循環高溫度應取用戶凝結水箱的高水溫;
    4 管道工作循環低溫度,對于全年運行的管道,地下敷設時應取30℃,地上敷設時應取15℃;對于只在采暖期運行的管道,地下敷設時應取10℃,地上敷設時應取5℃。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9.0.3 地上敷設和管溝敷設供熱管道的許用應力取值、管壁厚度計算、補償值計算及應力驗算應按現行行業標準《火力發電廠汽水管道應力計算技術規程》DL/T 5366的規定執行。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9.0.4 直埋敷設熱水管道的許用應力取值、管壁厚度計算、熱伸長量計算及應力驗算應按現行行業標準《城鎮直埋供熱管道工程技術規程》CJJ/T 81的規定執行。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9.0.5 計算供熱管道對固定點的作用力時,應考慮升溫或降溫,選擇不利的工況和大溫差進行計算。當管道安裝溫度低于工作循環低溫度時應采用安裝溫度計算。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9.0.6 管道對固定點的作用力計算時應包括下列三部分:
    1 管道熱脹冷縮受約束產生的作用力;
    2 內壓產生的不平衡力;
    3 活動端位移產生的作用力。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9.0.7 固定點兩側管段作用力合成時應按下列原則進行:
    1 地上敷設和管溝敷設管道
    1)固定點兩側管段由熱脹冷縮受約束引起的作用力和活動端位移產生的作用力的合力相互抵消時,較小方向作用力應乘以0.7的抵消系數;
    2)固定點兩側管段內壓不平衡力的抵消系數應取1;
    3)當固定點承受幾個支管的作用力時,應考慮幾個支管不同時升溫或降溫產生作用力的不利組合。
    2 直埋敷設熱水管道
    直埋敷設熱水管道應按現行行業標準《城鎮直埋供熱管道工程技術規程》CJJ/T 81的規定執行。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0中繼泵站與熱力站

    10.1 一般規定

    10 中繼泵站與熱力站

    10.1 一般規定
    10.1.1 中繼泵站、熱力站應降低噪聲,不應對環境產生干擾。當中繼泵站、熱力站設備的噪聲較高時,應加大與周圍建筑物的距離,或采取降低噪聲的措施,使受影響建筑物處的噪聲符合現行國家標準《聲環境質量標準》GB 3096的規定。當中繼泵站、熱力站所在場所有隔振要求時,水泵基礎和連接水泵的管道應采取隔振措施。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0.1.2 中繼泵站、熱力站的站房應有良好的照明和通風。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0.1.3 站房設備間的門應向外開。熱水熱力站當熱力網設計水溫大于或等于100℃、站房長度大于12m時,應設2個出口。蒸汽熱力站均應設置2個出口。安裝孔或門的大小應保證站內需檢修更換的大設備出入。多層站房應考慮用于設備垂直搬運的安裝孔。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0.1.4 站內地面宜有坡度或采取措施保證管道和設備排出的水引向排水系統。當站內排水不能直接排入室外管道時,應設集水坑和排水泵。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0.1.5 站內應有必要的起重設施,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當需起重的設備數量較少且起重重量小于2t時,應采用固定吊鉤或移動吊架;
    2 當需起重的設備數量較多或需要移動且起重重量小于2t時,應采用手動單軌或單梁吊車;
    3 當起重重量大于2t時,宜采用電動起重設備。
    10.1.6 站內地坪到屋面梁底(屋架下弦)的凈高,除應考慮通風、采光等因素外,尚應考慮起重設備的需要,且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當采用固定吊鉤或移動吊架時,不應小于3m;
    2 當采用單軌、單梁、橋式吊車時,應保持吊起物底部與吊運所越過的物體頂部之間有0.5m以上的凈距;
    3 當采用橋式吊車時,除符合本條第2款規定外,還應考慮吊車安裝和檢修的需要。
    10.1.7 站內宜設集中檢修場地,其面積應根據需檢修設備的要求確定,并在周圍留有寬度不小于0.7m的通道。當考慮設備就地檢修時,可不設集中檢修場地。
    10.1.8 站內管道及管件材質應符合本規范第8.3.1條的規定,選用的壓力容器應符合國家現行相關標準的規定。
    10.1.9 站內各種設備和閥門的布置應便于操作和檢修。站內各種水管道及設備的高點應設放氣閥,低點應設放水閥。
    10.1.10 站內架設的管道不得阻擋通道,不得跨越配電盤、儀表柜等設備。
    10.1.11 管道與設備連接時,管道上宜設支、吊架,應減小加在設備上的管道荷載。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0.1.12 位置較高而且需經常操作的設備處應設操作平臺、扶梯和防護欄桿等設施。
    10.2 中繼泵站

    10.2 中繼泵站
    10.2.1 中繼泵站的位置、泵站數量及中繼水泵的揚程,應在管網水力計算和管網水壓圖詳細分析的基礎上,通過技術經濟比較確定。中繼泵站不應建在環狀管網的環線上。中繼泵站應優先考慮采用回水加壓方式。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0.2.2 中繼泵應采用調速泵且應減少中繼泵的臺數。設置3臺或3臺以下中繼泵并聯運行時應設備用泵,設置4臺或4臺以上中繼泵并聯運行時可不設備用泵。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0.2.3 水泵機組的布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相鄰兩個機組基礎間的凈距應符合下列要求:
    1)當電動機容量小于或等于55kW時,不應小于0.8m;
    2)當電動機容量大于55kW時,不應小于1.2m。
    2 當考慮就地檢修時,至少在每個機組一側應留有大于水泵機組寬度加0.5m的通道。
    3 相鄰兩個機組突出部分的凈距以及突出部分與墻壁間的凈距,應保證泵軸和電動機轉子在檢修時能拆卸,并不應小于0.7m;當電動機容量大于55kW時,不應小于1.0m。
    4 中繼泵站的主要通道寬度不應小于1.2m。
    5 水泵基礎應高出站內地坪0.15m以上。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0.2.4 中繼泵吸入母管和壓出母管之間應設裝有止回閥的旁通管。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0.2.5 中繼泵吸入母管和壓出母管之間的旁通管,宜與母管等徑。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0.2.6 中繼泵站水泵入口處應設除污裝置。
    10.3 熱水熱力網熱力站

    10.3 熱水熱力網熱力站
    10.3.1 熱水熱力網民用熱力站供熱規模,應通過技術經濟比較確定。當不具備技術經濟比較條件時,熱力站的規模宜按下列原則確定:
    1 對于新建的居住區,熱力站大規模以供熱范圍不超過本街區為限。
    2 對已有采暖系統的街區,在減少原有采暖系統改造工程量的前提下,宜減少熱力站的個數。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0.3.2 用戶采暖系統與熱力網連接的方式應按下列原則確定:
    1 有下列情況之一時,用戶采暖系統應采用間接連接:
    1)大型集中供熱熱力網;
    2)建筑物采暖系統高度高于熱力網水壓圖供水壓力線或靜水壓線;
    3)采暖系統承壓能力低于熱力網回水壓力或靜水壓力;
    4)熱力網資用壓頭低于用戶采暖系統阻力,且不宜采用加壓泵;
    5)由于直接連接,而使管網運行調節不便、管網失水率過大及安全可靠性不能有效保證。
    2 當熱力網水力工況能保證用戶內部系統不汽化、不超過用戶內部系統的允許壓力、熱力網資用壓頭大于用戶系統阻力時,用戶系統可采用直接連接。采用直接連接,且用戶采暖系統設計供水溫度等于熱力網設計供水溫度時,應采用不降溫的直接連接;當用戶采暖系統設計供水溫度低于熱力網設計供水溫度時,應采用有混水降溫裝置的直接連接。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0.3.3 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熱力站應采用全自動組合換熱機組。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0.3.4 當生活熱水熱負荷較小時,生活熱水換熱器與采暖系統可采用并聯連接;當生活熱水熱負荷較大時,生活熱水換熱器與采暖系統宜采用兩級串聯或兩級混合連接。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0.3.5 間接連接采暖系統循環泵的選擇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水泵流量不應小于所有用戶的設計流量之和;
    2 水泵揚程不應小于換熱器、站內管道設備、主干線和不利用戶內部系統阻力之和;
    3 水泵臺數不應少于2臺,其中1臺備用;
    4 當采用“質—量”調節或考慮用戶自主調節時,應選用調速泵。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0.3.6 采暖系統混水裝置的選擇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混水裝置的設計流量應按下列公式計算:
    image020.jpg
    image021.jpg
    2 混水裝置的揚程不應小于混水點以后用戶系統的總阻力;
    3 采用混合水泵時,臺數不應少于2臺,其中1臺備用。
    10.3.7 當熱力站入口處熱力網資用壓頭不滿足用戶需要時,可設加壓泵;加壓泵宜布置在熱力站回水管道上。
    當熱力網末端需設加壓泵的熱力站較多,且熱力站自動化水平較低時,應設熱力網中繼泵站,取代分散的加壓泵;當熱力站自動化水平較高能保證用戶不發生水力失調時,可采用分散的加壓泵且應采用調速泵。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0.3.8 間接連接采暖系統補水裝置的選擇應符合下列規定:
    1 補水能力應根據系統水容量和供水溫度等條件確定,可按下列規定取用:
    1)當設計供水溫度高于65℃時,可取系統循環流量的4%~5%;
    2)當設計供水溫度等于或低于65℃時,可取系統循環流量的1%~2%。
    2 補水泵的揚程不應小于補水點壓力加30kPa~50kPa。
    3 補水泵臺數不宜少于2臺,可不設備用泵。
    4 補給水箱的有效容積可按15min~30min的補水能力考慮。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0.3.9 間接連接采暖系統定壓點宜設在循環水泵吸入口側。定壓值應保證管網中任何一點采暖系統不倒空、不超壓。定壓裝置宜采用高位膨脹水箱或氮氣、蒸汽、空氣定壓裝置等。空氣定壓宜采用空氣與水用隔膜隔離的裝置。成套氮氣、空氣定壓裝置中的補水泵性能應符合本規范第10.3.8條的規定。定壓系統應設超壓自動排水裝置。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0.3.10 熱力站換熱器的選擇應符合下列規定:
    1 間接連接系統應選用工作可靠、傳熱性能良好的換熱器,生活熱水系統還應根據水質情況選用易于清除水垢的換熱設備。
    2 列管式、板式換熱器計算時應考慮換熱表面污垢的影響,傳熱系數計算時應考慮污垢修正系數。
    3 計算容積式換熱器傳熱系數時應按考慮水垢熱阻的方法進行。
    4 換熱器可不設備用。換熱器臺數的選擇和單臺能力的確定應能適應熱負荷的分期增長,并考慮供熱可靠性的需要。
    5 熱水供應系統換熱器換熱面積的選擇應符合下列規定:
    1)當用戶有足夠容積的儲水箱時,應按生活熱水日平均熱負荷選擇;
    2)當用戶沒有儲水箱或儲水容積不足,但有串聯緩沖水箱(沉淀箱,儲水容積不足的容積式換熱器)時,可按大小時熱負荷選擇;
    3)當用戶無儲水箱,且無串聯緩沖水箱(水垢沉淀箱)時,應按大秒流量選擇。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0.3.11 熱力站換熱設備的布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換熱器布置時,應考慮清除水垢、抽管檢修的場地。
    2 并聯工作的換熱器宜按同程連接設計。
    3 換熱器組一、二次側進、出口應設總閥門,并聯工作的換熱器,每臺換熱器一、二次側進、出口宜設閥門。
    4 當熱水供應系統換熱器熱水出口裝有閥門時,應在每臺換熱器上設安全閥;當每臺換熱器出口不設閥門時,應在生活熱水總管閥門前設安全閥。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0.3.12 間接連接采暖系統的補水質量應保證換熱器不結垢,當不能滿足要求時應對補給水進行軟化處理或加藥處理。當采用化學軟化處理時,水質標準應符合本規范第4.3.1條的規定,當采暖系統中沒有鋼板制散熱器時可不除氧;當采用加藥處理時,水質標準應符合表10.3.12的規定。
    image022.jpg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0.3.13 熱力網供、回水總管上應設閥門。當供熱系統采用質調節時宜在熱力網供水或回水總管上裝設自動流量調節閥;當供熱系統采用變流量調節時宜裝設自力式壓差調節閥。
    熱力站內各分支管路的供、回水管道上應設閥門。在各分支管路沒有自動調節裝置時宜裝設手動調節閥。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0.3.14 熱力網供水總管上及用戶系統回水總管上應設除污器。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0.3.15 水泵基礎高出地面不應小于0.15m;水泵基礎之間、水泵基礎與墻的距離不應小于0.7m;當地方狹窄,且電動機功率不大于20kW或進水管管徑不大于100mm時,兩臺水泵可做聯合基礎,機組之間突出部分的凈距不應小于0.3m,但兩臺以上水泵不得做聯合基礎。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0.3.16 熱力站內軟化水、采暖、通風、空調、生活熱水系統的設計,應按現行國家標準《鍋爐房設計規范》GB 50041、《采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 50019、《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GB 50015的規定執行。
    10.4 蒸汽熱力網熱力站

    10.4 蒸汽熱力網熱力站
    10.4.1 蒸汽熱力站應根據生產工藝、采暖、通風、空調及生活熱負荷的需要設置分汽缸,蒸汽主管和分支管上應裝設閥門。當各種負荷需要不同的參數時,應分別設置分支管、減壓減溫裝置和獨立安全閥。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0.4.2 熱力站的汽水換熱器宜采用帶有凝結水過冷段的換熱設備,并應設凝結水水位調節裝置。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0.4.3 蒸汽系統應按下列規定設疏水裝置:
    1 蒸汽管路的低點、流量測量孔板前和分汽缸底部應設啟動疏水裝置;
    2 分汽缸底部和飽和蒸汽管路安裝啟動疏水裝置處應安裝經常疏水裝置;
    3 無凝結水水位控制的換熱設備應安裝經常疏水裝置。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0.4.4 蒸汽熱力網用戶宜采用閉式凝結水回收系統,熱力站中應采用閉式凝結水箱。當凝結水量小于10t/h或熱力站距熱源小于500m時,可采用開式凝結水回收系統,此時凝結水溫度不應低于95℃。
    10.4.5 凝結水箱的總儲水量宜按10min~20min大凝結水量計算。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0.4.6 全年工作的凝結水箱宜設置2個,每個水箱容積應為總儲水量的50%;當凝結水箱季節工作且凝結水量在5t/h以下時,可只設1個凝結水箱。
    10.4.7 凝結水泵不應少于2臺,其中1臺備用,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凝結水泵的適用溫度應滿足介質溫度的要求;
    2 凝結水泵的流量應按進入凝結水箱的大凝結水流量計算,揚程應按凝結水管網水壓圖的要求確定,并應留有30kPa~50kPa的富裕壓力;
    3 凝結水泵吸入口的壓力應符合本規范第7.5.4條的規定;
    4 凝結水泵的布置應符合本規范第10.3.15條規定。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0.4.8 熱力站內應設凝結水取樣點。取樣管宜設在凝結水箱低水位以上、中軸線以下。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0.4.9 熱力站內其他設備的選擇、布置應符合本規范第10.3節的有關規定。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1保溫與防腐涂層

    11.1 一般規定

    11 保溫與防腐涂層

    11.1 一般規定
    11.1.1 供熱管道及設備的保溫結構設計,除應符合本規范的規定外,還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設備及管道絕熱技術通則》GB/T 4272、《設備及管道絕熱設計導則》GB/T 8175和《工業設備及管道絕熱工程設計規范》GB 50264的有關規定。
    11.1.2 供熱介質設計溫度高于50℃的管道、設備、閥門應進行保溫。在不通行管溝敷設或直埋敷設條件下,熱水回水管道、與蒸汽管道并行的凝結水管道以及其他溫度較低的熱水管道,在技術經濟合理的情況下可不保溫。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1.1.3 對操作人員需要接近維修的地方,當維修時,設備及管道保溫結構的表面溫度不得超過60℃。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1.1.4 保溫材料及其制品的主要技術性能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平均溫度為25℃時,導熱系數值不應大于0.08W/(m·℃),并應有明確的隨溫度變化的導熱系數方程式或圖表;松散或可壓縮的保溫材料及其制品,應具有在使用密度下的導熱系數方程式或圖表。
    2 密度不應大于300kg/m3。
    3 硬質預制成型制品的抗壓強度不應小于0.3MPa,半硬質的保溫材料壓縮10%時的抗壓強度不應小于0.2MPa。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1.1.5 保溫層設計時宜采用經濟保溫厚度。當經濟保溫厚度不能滿足技術要求時,應按技術條件確定保溫層厚度。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1.2 保溫計算

    11.2 保溫計算
    11.2.1 保溫厚度計算應按現行國家標準《設備及管道絕熱設計導則》GB/T 8175的規定執行。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1.2.2 按規定的散熱損失、環境溫度等技術條件計算雙管或多管地下敷設管道的保溫層厚度時,應選取滿足技術條件的的保溫層厚度組合。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1.2.3 計算地下敷設管道的散熱損失時,當管道中心埋深大于2倍管道保溫外徑(或管溝當量外徑)時,環境溫度應取管道(或管溝)中心埋深處的土壤自然溫度;當管道中心埋深小于2倍管道保溫外徑(或管溝當量外徑)時,環境溫度可取地表面的土壤自然溫度。
    11.2.4 計算年散熱損失時,供熱介質溫度和環境溫度應按下列規定取值:
    1 供熱介質溫度
    1)熱水供熱管網應取運行期間運行溫度的平均值;
    2)蒸汽供熱管網應取逐管段年平均蒸汽溫度;
    3)凝結水管道應取設計溫度。
    2 環境溫度
    1)地上敷設的管道,應取供熱管網運行期間室外平均溫度;
    2)不通行管溝、半通行管溝和直埋敷設的管道,應取供熱管網運行期間平均土壤(或地表)自然溫度;
    3)經常有人工作,有機械通風的通行管溝敷設的管道應取40℃;無人工作的通行管溝敷設的管道,應取供熱管網運行期間平均土壤(或地表)自然溫度。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1.2.5 蒸汽管道按規定的供熱介質溫度降條件計算保溫層厚度時,應選擇不利工況進行計算。供熱介質溫度應取計算管段在計算工況下的平均溫度,環境溫度應按下列規定取值:
    1 地上敷設時,應取計算工況下相應的室外空氣溫度;
    2 通行管溝敷設時,應取40℃;
    3 其他類型的地下敷設時,應取計算工況下相應的月平均土壤(或地表)自然溫度。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1.2.6 按規定的土壤(或管溝)溫度條件計算保溫層厚度時,供熱介質溫度和環境溫度應按下列規定取值:
    1 蒸汽供熱管網應按下列兩種工況計算,并取保溫層厚度較大值。
    1)供熱介質溫度取計算管段的高溫度,環境溫度取同時期的月平均土壤(或地表)自然溫度;
    2)環境溫度取熱月平均土壤(或地表)自然溫度,供熱介質溫度取同時期的高運行溫度。
    2 熱水供熱管網應按下列兩種供熱介質溫度和環境溫度計算,并取保溫層厚度較大值。
    1)冬季供熱介質溫度取設計溫度,環境溫度取冷月平均土壤(或地表)自然溫度;
    2)夏季環境溫度取熱月平均土壤(或地表)自然溫度,供熱介質溫度取同時期的運行溫度。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1.2.7 當按規定的保溫層外表面溫度條件計算保溫層厚度時,蒸汽供熱管網的供熱介質溫度和環境溫度應按下列規定取值:
    1 供熱介質溫度應取可能出現的高運行溫度;
    2 環境溫度取值應符合下列規定:
    1)地上敷設時,應取夏季空調室外計算日平均溫度;
    2)室內敷設時,應取室內可能出現的高溫度;
    3)不通行管溝、半通行管溝和直埋敷設時,應取熱月平均土壤(或地表)自然溫度;
    4)檢查室和通行管溝內,當人員進入維修時,可取40℃。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1. 2.8 當按規定的保溫層外表面溫度條件計算保溫層厚度時,熱水供熱管網應分別按下列兩種供熱介質溫度和環境溫度計算,并取保溫層厚度較大值。
    1 冬季時,供熱介質溫度應取設計溫度;環境溫度取值應符合下列規定:
    1)地上敷設時,應取供熱介質按設計溫度運行時的高室外日平均溫度;
    2)室內敷設時,應取室內設計溫度;
    3)不通行管溝、半通行管溝和直埋敷設時,應取冷月平均土壤(或地表)自然溫度;
    4)檢查室和通行管溝內,當人員進入維修時,可取40℃。
    2 夏季時,供熱介質溫度應取同時期的運行溫度;環境溫度取值應符合下列規定:
    1)地上敷設時,應取夏季空調室外計算日平均溫度;
    2)室內敷設時,應取室內可能出現的高溫度;
    3)不通行管溝、半通行管溝和直埋敷設時,應取熱月平均土壤(或地表)自然溫度;
    4)檢查室和通行管溝內,當人員進入維修時,可取40℃。
    11.2.9 當采用復合保溫層時,耐溫高的材料應作內層保溫,內層保溫材料的外表面溫度應等于或小于外層保溫材料的允許高使用溫度的0.9倍。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1.2.10 采用軟質保溫材料計算保溫層厚度時,應按施工壓縮后的密度選取導熱系數,保溫層的設計厚度應為施工壓縮后的保溫層厚度。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1.2.11 計算管道總散熱損失時,由支座、補償器和其他附件產生的附加熱損失可按表11.2.11給出的熱損失附加系數計算。
    image023.jpg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1.3 保溫結構

    11.3 保溫結構
    11.3.1 保溫層外應有性能良好的保護層,保護層的機械強度和防水性能應滿足施工、運行的要求,預制保溫結構還應滿足運輸的要求。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1.3.2 直埋敷設熱水管道應采用鋼管、保溫層、外護管緊密結合成一體的預制管。其技術要求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高密度聚乙烯外護管聚氨酯泡沫塑料預制直埋保溫管》CJ/T 114和《玻璃纖維增強塑料外護層聚氨酯泡沫塑料預制直埋保溫管》CJ/T 129的規定。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1.3.3 管道采用硬質保溫材料保溫時,直管段每隔10m~20m及彎頭處應預留伸縮縫,縫內應填充柔性保溫材料,伸縮縫的外防水層應采用搭接。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1.3.4 地下敷設管道嚴禁在溝槽或管溝內用吸水性保溫材料進行填充式保溫。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1.3.5 閥門、法蘭等部位宜采用可拆卸式保溫結構。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1.4 防腐涂層

    11.4 防腐涂層
    11.4.1 地上敷設和管溝敷設的熱水(或凝結水)管道、季節運行的蒸汽管道及附件,應涂刷耐熱、耐濕、防腐性能良好的涂料。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1.4.2 常年運行的蒸汽管道及附件,可不涂刷防腐涂料。常年運行的室外蒸汽管道及附件,可涂刷耐常溫的防腐涂料。
    11.4.3 架空敷設的管道宜采用鍍鋅鋼板、鋁合金板、塑料外護等做保護層,當采用普通薄鋼板作保護層時,鋼板內外表面均應涂刷防腐涂料,施工后外表面應涂敷面漆。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2供配電與照明

    12.1 一般規定

    12 供配電與照明

    12.1 一般規定
    12.1.1 供熱管網供配電與照明系統的設計,應與工藝設計相互配合,選擇合理的供配電系統及電機控制方式。應采用效率高的光源和燈具。應做到供電可靠,節約能源,布置合理,便于運行維護。
    12.1.2 供熱管網的供配電和照明系統設計,除應遵守本章規定外,尚應符合電氣設計有關標準的規定。
    12.2 供配電

    12.2 供配電
    12.2.1 中繼泵站及熱力站的負荷分級及供電要求,應根據各站在供熱管網中的重要程度,按現行國家標準《供配電系統設計規范》GB 50052的規定確定。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2.2.2 供熱管網中按一級負荷要求供電的中繼泵站及熱力站,當主電源電壓下降或消失時應投入備用電源,并應采用有延時的自動切換裝置。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2.2.3 中繼泵站的高低壓配電設備應布置在的配電室內。熱力站的低壓配電設備容量較小時,可不設的低壓配電室,但配電設備應設置在便于觀察和操作且上方無管道的位置。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2.2.4 中繼泵站及熱力站的配電線路宜采用放射式布置。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2.2.5 低壓配線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低壓配電設計規范》GB 50054對電源與供熱管道凈距的規定,并宜采用橋架或鋼管敷設。在進入電機接線盒處應設置防水彎頭或金屬軟管。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2.2.6 中繼泵站及熱力站的水泵宜設置就地控制按鈕。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2.2.7 中繼泵站及熱力站的水泵采用變頻調速時,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電能質量 公用電網諧波》GB/T 14549對諧波的規定。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2.2.8 用于供熱管網的電氣設備和控制設備的防護等級應適應所在場所的環境條件。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2.3 照明

    12.3 照明
    12.3.1 照明設計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 50034的規定。
    12.3.2 除中繼泵站、熱力站以外的下列地方應采用電氣照明:
    1 有人工作的通行管溝內;
    2 有電氣驅動裝置等電氣設備的檢查室;
    3 地上敷設管道裝有電氣驅動裝置等電氣設備的地方。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2.3.3 在通行管溝和地下、半地下檢查室內的照明燈具應采用防潮的密封型燈具。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2.3.4 在管溝、檢查室等濕度較高的場所,燈具安裝高度低于2.2m時,應采用24V以下的安全電壓。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3熱工檢測與控制

    13.1 一般規定

    13 熱工檢測與控制

    13.1 一般規定
    13.1.1 城鎮供熱管網應具備必要的熱工參數檢測與控制裝置。規模較大的城鎮供熱管網應建立完備的計算機監控系統。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3.1.2 多熱源大型供熱系統應按熱源的運行經濟性實現優化調度。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3.1.3 城鎮供熱管網檢測與控制系統硬件選型和軟件設計應滿足運行控制調節及生產調度要求,并應安全可靠、操作簡便和便于維護管理。
    13.1.4 檢測、控制系統中的儀表、設備、元件,設計時應選用的標準系列產品。安裝在管道上的檢測與控制部件,宜采用不停熱檢修的產品。
    13.1.5 供熱管網自動調節裝置應具備信號中斷或供電中斷時維持當前值的功能。
    13.1.6 供熱管網的熱工檢測和控制系統設計,除應遵守本章規定外尚應符合熱工檢測與控制設計有關標準的規定。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3.2 熱源及供熱管線參數檢測與控制

    13.2 熱源及供熱管線參數檢測與控制
    13.2.1 熱水供熱管網在熱源與供熱管網的分界處應檢測、記錄下列參數:
    1 供水壓力、回水壓力、供水溫度、回水溫度、供水流量、回水流量、熱功率和累計熱量以及熱源處供熱管網補水的瞬時流量、累計流量、溫度和壓力。
    2 供回水壓力、溫度和流量應采用記錄儀表連續記錄瞬時值,其他參數應定時記錄。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3.2.2 蒸汽供熱管網在熱源與供熱管網的分界處應檢測、記錄下列參數:
    1 供汽壓力、供汽溫度、供汽瞬時流量和累計流量(熱量)、返回熱源的凝結水溫度、壓力、瞬時流量和累計流量。
    2 供汽壓力和溫度、供汽瞬時流量應采用記錄儀表連續記錄瞬時值,其他參數應定時記錄。
    13.2.3 供熱介質流量的檢測應考慮壓力、溫度補償。流量檢測儀表應適應不同季節流量的變化,必要時應安裝適應不同季節負荷的兩套儀表。
    13.2.4 用于供熱企業與熱源企業進行貿易結算的流量儀表的系統精度,熱水流量儀表不應低于1%;蒸汽流量儀表不應低于2%。
    13.2.5 熱源的調速循環水泵宜采用維持供熱管網不利資用壓頭為給定值的自動或手動控制泵轉速的方式運行。多熱源聯網運行的基本熱源滿負荷后,其調速循環水泵應采用保持滿負荷的調節方式,此時調峰熱源的循環水泵應按供熱管網不利資用壓頭控制泵轉速的方式運行。
    循環水泵的入口和出口應具有超壓保護裝置。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3.2.6 熱力網干線的分段閥門處、除污器的前后以及重要分支節點處,應設壓力檢測點。對于具有計算機監控系統的熱力網應實時監測熱力網干線運行的壓力工況。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3.3 中繼泵站參數檢測與控制

    13.3 中繼泵站參數檢測與控制
    13.3.1 中繼泵站的參數檢測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檢測、記錄泵站進、出口母管的壓力;
    2 應檢測除污器前后的壓力;
    3 應檢測每臺水泵吸入口及出口的壓力;
    4 應檢測泵站進口或出口母管的水溫;
    5 在條件許可時,宜檢測水泵軸承溫度和水泵電機的定子溫度,并應設報警裝置。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3.3.2 大型供熱系統輸送干線的中繼泵宜采用工作泵與備用泵自動切換的控制方式,工作泵一旦發生故障,連鎖裝置應保證啟動備用泵。上述控制與連鎖動作應有相應的聲光信號傳至泵站值班室。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3.3.3 中繼泵宜采用維持其供熱范圍內熱力網不利資用壓頭為給定值的自動或手動控制泵轉速的方式運行。
    中繼泵的入口和出口應設有超壓保護裝置。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3.4 熱力站參數檢測與控制

    13.4 熱力站參數檢測與控制
    13.4.1 熱力站參數檢測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熱水熱力網熱力站應檢測、記錄熱力網和用戶系統總管和各分支系統供水壓力、回水壓力、供水溫度、回水溫度,熱力網側總流量和熱量,用戶系統補水量,生活熱水耗水量。有條件時宜檢測熱力網側各分支系統流量和熱量。
    2 蒸汽熱力網熱力站應檢測、記錄總供汽瞬時和累計流量、壓力、溫度和各分支系統壓力、溫度,需要時應檢測各分支系統流量。凝結水系統應檢測凝結水溫度、凝結水回收量。有二次蒸發器、汽水換熱器時,還應檢測其二次側的壓力、溫度。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3.4.2 熱水熱力網熱力站宜根據不同類型的熱負荷按下列方案進行自動控制:
    1 對于直接連接混合水泵采暖系統,應根據室外溫度和溫度調節曲線,調節熱力網流量使采暖系統水溫維持室外溫度下的給定值。
    2 對于間接連接采暖系統宜采用質調節。調節裝置應根據室外溫度和質調節溫度曲線,調節換熱器(換熱器組)熱力網側流量使采暖系統水溫維持室外溫度下的給定值。
    3 對于生活熱水熱負荷應采用定值調節,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應調節熱力網流量使生活熱水供水溫度控制在設計溫度±5℃以內;
    2)應控制熱力網流量使熱力網回水溫度不超標,并以此為優先控制。
    4 對于通風、空調熱負荷,其調節方案應根據工藝要求確定。
    5 熱力站內的排水泵、生活熱水循環泵、補水泵等應根據工藝要求自動啟停。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3.4.3 蒸汽熱力網熱力站自動控制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對于蒸汽負荷應根據用熱設備需要設置減壓、減溫裝置并進行自動控制;
    2 汽水換熱系統的控制方式應符合本規范第13.4.2條的規定;
    3 凝結水泵應自動啟停。
    13.4.4 當熱力站采用流量(熱量)進行貿易結算時,其流量儀表的系統精度,熱水流量儀表不應低于1%;蒸汽流量儀表不應低于2%。
    13.5 供熱管網調度自動化

    13.5 供熱管網調度自動化
    13.5.1 城鎮供熱管網宜建立包括監控中心和本地監控站的計算機監控系統。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3.5.2 本地監控裝置應具備檢測參數的顯示、存儲、打印功能,參數超限、設備事故的報警功能,并應將以上信息向上級監控中心傳送。本地監控裝置還應具備供熱參數的調節控制功能和執行上級控制指令的功能。
    監控中心應具備顯示、存儲及打印熱源、供熱管線、熱力站等站、點的參數檢測信息和顯示各本地監控站的運行狀態圖形、報警信息等功能,并應具備向下級監控裝置發送控制指令的能力。監控中心還應具備分析計算和優化調度的功能。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3.5.3 供熱管網計算機監控系統的通信網絡,宜利用公共通信網絡。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4街區熱水供熱管網

    14.1 一般規定

    14 街區熱水供熱管網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4.1 一般規定
    14.1.1 街區熱水供熱管網設計時,應計算建筑物的設計熱負荷。對既有建筑應調查歷年實際熱負荷、耗熱量及建筑節能改造情況,按實際耗熱量確定設計熱負荷。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4.1.2 采暖、通風、空調系統供熱管網水質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熱力站間接連接系統街區熱水供熱管網水質,應滿足本規范第10.3.12條的要求;
    2 連接鍋爐房等熱源的街區熱水供熱管網水質,應滿足現行國家標準《工業鍋爐水質》GB/T 1576對熱水鍋爐水質的要求;
    3 應滿足室內系統散熱設備、管道及附件的要求。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4.1.3 用于生活熱水系統的管網水質的衛生指標,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的規定。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4.2 水力計算

    14.2 水力計算
    14.2.1 管網管徑和循環泵的設計參數應根據水力計算結果確定。當熱用戶分期建設時,應分期進行管網水力計算,應按規劃期設計流量選擇管徑,分期確定循環泵運行參數。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4.2.2 對全年運行的空調系統管道,應分別計算采暖期和供冷期設計流量和管網壓力損失,分別確定循環泵運行參數。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4.2.3 用于采暖、通風、空調系統的管網,設計流量應按本規范第7.1.1條計算。用于生活熱水系統的管網,設計流量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GB 50015確定。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4.2.4 用于采暖、通風、空調系統的管網,確定主干線管徑時,宜采用經濟比摩阻。經濟比摩阻數值宜根據工程具體條件計算確定。主干線比摩阻可采用60Pa/m~100Pa/m。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4.2.5 用于采暖、通風、空調系統的管網,支線管徑應按允許壓力降確定,比摩阻不宜大于400Pa/m。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4.2.6 用于采暖、通風、空調系統的管網設計,應保證循環水泵運行時管網壓力符合下列規定:
    1 系統中任何一點的壓力不應超過設備、管道及管件的允許壓力;
    2 系統中任何一點的壓力不應低于10kPa;
    3 循環水泵吸入口壓力不應低于50kPa。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4.2.7 用于采暖、通風、空調系統的管網設計,應保證循環水泵停止運行時管網靜態壓力符合下列規定:
    1 系統中任何一點的壓力不應超過設備、管道及管件的允許壓力;
    2 系統中任何一點的壓力,當設計供水溫度高于65℃時,不應低于10kPa;當設計供水溫度等于或低于65℃時,不應低于5kPa。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4.2.8 用于采暖、通風、空調系統的管網不利用戶的資用壓頭,應考慮用戶系統安裝過濾裝置、計量裝置、調節裝置的壓力損失。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4.3 管網布置與敷設

    14.3 管網布置與敷設
    14.3.1 居住建筑管網的水力平衡調節裝置和熱量計量裝置應設置在建筑物熱力入口處。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4.3.2 當建筑物熱力入口不具備安裝調節和計量裝置的條件時,可根據建筑物使用特點、熱負荷變化規律、室內系統形式、供熱介質溫度及壓力、調節控制方式等,分系統設置管網。
    14.3.3 當系統較大、阻力較高、各環路負荷特性或阻力相差懸殊、供水溫度不同時,宜在建筑物熱力入口設二次循環泵或混水泵。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4.3.4 生活熱水系統應設循環水管道。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4.3.5 街區熱水供熱管網宜采用枝狀布置。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4.3.6 在滿足室內各環路水力平衡和供熱計量的前提下,宜減少建筑物熱力入口的數量。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4.3.7 民用建筑區的管道宜采用地下敷設。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4.3.8 當采用直埋敷設時,應采用無補償敷設方式,設計計算應按現行行業標準《城鎮直埋供熱管道工程技術規程》CJJ/T 81的規定執行。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4.3.9 當采用管溝敷設時,宜采用通行管溝或半通行管溝。管溝尺寸及設施應符合本規范第8.2.5~8.2.7條的規定。安裝閥門、補償器處應設人孔。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4.3.10 街區熱水供熱管網管道可與空調冷水、冷卻水、生活給水、消防給水、電力、通信管道敷設在綜合管溝內。當運行期間管溝內的溫度超過其他管線運行要求時,應采取隔熱措施或設置自然通風設施。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4.3.11 街區熱水供熱管網管溝與燃氣管道交叉敷設時,必須采取可靠措施防止燃氣泄漏進管溝。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4.3.12 當室外管溝敷設管道進入建筑物地下室或室內管溝時,宜在進入建筑物前設置長度為1m~2m的直埋管段。當沒有條件設置直埋管段時,應在管道穿墻處封堵嚴密。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4.3.13 管溝應采取可靠的防水措施,并應在低點設排水設施。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4.3.14 建筑物熱力入口裝置宜設在建筑物地下室、樓梯間,當設在室外檢查室內時,檢查室的防水及排水設施應能滿足設備、控制閥和計量儀表對使用環境的要求。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4.4 管道材料

    14.4 管道材料
    14.4.1 街區熱水供熱管網管道材料應符合本規范第8章的規定。用于生活熱水供應的管道材料,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GB 50015的規定。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4.4.2 直埋保溫管的技術要求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高密度聚乙烯外護管聚氨酯泡沫塑料預制直埋保溫管》CJ/T 114或《玻璃纖維增強塑料外護層聚氨酯泡沫塑料預制直埋保溫管》CJ/T 129的規定。直埋保溫管件的技術要求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高密度聚乙烯外護管聚氨酯硬質泡沫塑料預制直埋保溫管件》CJ/T 155的規定。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4.4.3 供熱管道及管路附件均應保溫。在綜合管溝內敷設的管道,當同溝敷設的其他管道要求控制溝內溫度時,應按管溝溫度條件校核保溫層厚度。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4.4.4 直埋敷設管道及管路附件等連接應采用焊接,管路附件應能夠承受管道的軸向作用力。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4.4.5 管溝敷設管道連接應采用焊接,閥門等可采用焊接或法蘭連接。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4.5 調節與控制

    14.5 調節與控制
    14.5.1 在建筑物熱力入口處,供、回水管上應設閥門、溫度計、壓力表,供、回水管之間宜設連通管,在供水入口和調節閥、流量計、熱量表前的管道上應設過濾器。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4.5.2 在建筑物熱力入口處,采暖、通風、空調系統應分系統設水力平衡調節裝置,生活熱水系統循環管上宜設水力平衡調節裝置。水力平衡調節裝置的安裝應符合產品的要求。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4.5.3 當公共建筑室內系統間歇運行時,在建筑物熱力入口宜設自動啟停控制裝置,并應按預定時間分區分時控制。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4.5.4 當在建筑物熱力入口設二次循環泵或混水泵時,循環泵和混水泵應采用調速泵。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4.5.5 熱量表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熱量表》CJ 128的規定。熱量表的安裝位置、過濾器的規格應符合熱量表產品要求。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4.5.6 管網上的各種設備、閥門、熱量表及熱力入口裝置的使用要求和防水等級,應滿足安裝環境條件。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14.5.7 有條件時,建筑物熱力入口處的溫度、壓力、流量、熱量信號宜傳至集中控制室。
    ▼ 點擊展開條文說明

     本規范用詞說明

    本規范用詞說明
    1 為便于在執行本規范條文時區別對待,對要求嚴格程度不同的用詞說明如下:
    1)表示很嚴格,非這樣做不可的:
    正面詞采用“必須”,反面詞采用“嚴禁”;
    2)表示嚴格,在正常情況下均應這樣做的:
    正面詞采用“應”,反面詞采用“不應”或“不得”;
    3)表示允許稍有選擇,在條件許可時首先應這樣做的:
    正面詞采用“宜”,反面詞采用“不宜”;
    4)表示有選擇,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這樣做的,采用“可”。
    2 條文中應按其他有關標準執行的寫法為“應按……執行”或“應符合……的規定(或要求)”。
     引用標準名錄

    引用標準名錄
    1 《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GB 50015
    2 《采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 50019
    3 《濕陷性黃土地區建筑規范》GB 50025
    4 《室外給水排水和煤氣熱力工程抗震設計規范》GB 50032
    5 《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 50034 
    6 《鍋爐房設計規范》GB 50041
    7 《供配電系統設計規范》GB 50052
    8 《低壓配電設計規范》GB 50054
    9 《膨脹土地區建筑技術規范》GBJ 112
    10 《內河通航標準》GB 50139
    11 《工業設備及管道絕熱工程設計規范》GB 50264
    12 《工業鍋爐水質》GB/T 1576
    13 《聲環境質量標準》GB 3096
    14 《設備及管道絕熱技術通則》GB/T 4272
    15 《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
    16 《設備及管道絕熱設計導則》GB/T 8175
    17 《電能質量 公用電網諧波》GB/T 14549
    18 《城鎮直埋供熱管道工程技術規程》CJJ/T 81
    19 《高密度聚乙烯外護管聚氨酯泡沫塑料預制直埋保溫管》CJ/T 114
    20 《熱量表》CJ 128
    21 《玻璃纖維增強塑料外護層聚氨酯泡沫塑料預制直埋保溫管》CJ/T 129
    22 《高密度聚乙烯外護管聚氨酯硬質泡沫塑料預制直埋保溫管件》CJ/T 155
    23 《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質標準》CJ 3082
    24 《火力發電廠汽水管道應力計算技術規程》DL/T 5366與本產品相關論文:200X先導隔膜式水用減壓閥安裝要求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华县| 库伦旗| 远安县| 隆德县| 安义县| 贺兰县| 郧西县| 绿春县| 阿鲁科尔沁旗| 景洪市| 元江| 翁牛特旗| 大连市| 杭锦后旗| 博乐市| 怀安县| 尼勒克县| 年辖:市辖区| 双牌县| 佛学| 慈利县| 道真| 福鼎市| 白河县| 福清市| 平昌县| 张家港市| 石家庄市| 济阳县| 永顺县| 济源市| 大姚县| 醴陵市| 耒阳市| 西乌珠穆沁旗| 临清市| 阿荣旗| 瓦房店市| 曲麻莱县| 万盛区| 巴东县|